为什么要少跟领导提建议?

2021
07/01
作者:
中道财税


在企业工作当中,提建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一方面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建议去修正企业当前的发展战略,另外一方面也表达了员工对于企业的关注。但是提建议也是一门学问,如果不掌握相应的技巧的话,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作者:胡浩
来源:管理的常识(ID:Guanlidechangshi)

01
提建议前
你需要面对的3个事实

图片
 
一位刚跳槽成功的朋友发了个圈,引用了一段孟浩然的诗句:“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似乎看起来有些不得志。
 
问其状况,才知道他到了新公司后很积极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几个建议,但都没有受到上级的重视,表面上听取了建议,却没有任何采纳的行为,他觉得自己跳槽错了,既然不重视,自己跳槽后的发展恐怕也有限。
 
无独有偶,最近雷军在2021小米校招生培训上对新员工提出的建议上了热搜,这是关于“建议”的建议:
 
“在入职公司的前半年,不要对公司战略和业务提出任何意见,因为此时的很多建议都不成熟。应当在充分了解公司之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无论是有经验的职场人,还是职场新人,都希望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展现自己的价值,但为什么总是不被重视呢?
 
如果说职场新人存在不够了解的情况,那有经验人士的建议明明是对的,问题很明显摆在那里一目了然,但还是不被上级重视,换个人提出同样的建议却得到了响应,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职场人感到“憋屈”和“郁郁不得志”,新人也觉得一腔热血被泼了冷水,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当然有,但首先必须正确面对三个事实:
 
事实一、搞清楚是提建议还是挑毛病?这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基于认可和充分了解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意见;
 
后者是一种旁观者的做法,是“毫无负担”的、甚至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固有认知和经验提出看法,且只管提出,不带任何解决方案。
 
事实二、“人微言轻”是你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它的讽刺意义在于的确会错失一些好的建议,基层也可能提出关乎企业生存的建议,容易被忽略;
 
但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尤其是小米这种庞大体量的组织,“位不够高”或者“参与不够深”的情况下,提出有效建议的概率的确不大。
 
事实三、每个组织都有问题,优秀的组织并不比平庸的组织问题少,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立刻解决,更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千万不要看到一个问题马上建议,好像特别彰显自己的价值,你应该首先对情况有所了解。
 
如果你能理解以上事实,那我们再来谈谈让建议受重视必须要解决的三项要点。
 

02
要点一:理解与融入
 
图片

正如雷军所言,新员工还没工作满半年,对公司运作机制、工作方式及内在优劣势都毫无感知的情况下,提的建议有多大意义呢?例如对手机产品的建议,你最多只能是作为个体消费者提出体验建议,但建议是否有代表性?是否对产品的市场表现有决定性作用?采纳建议的话,投入产出是否合理?恐怕都没有思考过。
 
另外,问题只有你自己看到的概率极其之小,产品和研发团队早就知道问题的存在,但为什么没有解决呢?
 
所以在没有理解并真正融入组织的情况下,你只会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来看问题,却不知道组织是否已经考虑到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就容易让自己的建议在上级眼里看起来较为“幼稚”。
 
作为组织的一员敢于提出建议,是负责和积极的表现,但你没有做出理解组织的努力,并真正融入其中,就始终是个“外人”,对于建议,只能感谢你的关心,却没法重视。
 
我就特别讨厌那些不需要了解情况,一坐下来就各种建议不停,夸夸其谈的人,不负责任的建议,当然毫无压力了。
 
朋友开了一家贸易公司,近年业务持续高速增长,但他也得考虑将来啊,所以托人引荐了一位“大师”,见面不到一分钟,“大师”就告诉他一定要做自己的研发,推出自己品牌的产品,一定要在各大线上渠道打开通路,获得流量……当然,做好这些的前提是要花两百万请他来做具体指导。
 
“大师”讲的时候,朋友觉得自己都已经快要成为世界五百强了,但回去后细想之下却发现无从着手,其实“大师”讲的道理都对,没有一句是错的,但就是不适合你而已。
 
无论是组织领导者,还是个体职场人,一定要警惕那些直接“建议”你的人,请记住一点:没有参与,就没有发言权。


03
要点二:把握好的时机
 
图片
也许你会说,我的建议真的是很好的,对企业来说真的很有帮助,但提出来的时候,居然上级没反应,甚至还把我训斥了一顿,搞得心里很委屈,提建议为公司好,没多拿一分钱,还不讨好。
 
说实话,这种情况还挺常见的,不是你的建议不对,也不是上级不知道你的建议是对的,而是时机没有把握好。
 
要知道,上级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他不是完人,也有各种短板,例如情绪化、爱面子等,如果你要让他认可自己提出的建议,是否应该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而非当作“好意见就应该接受的机器人”来对待呢?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上级刚做出决策后,你提出与之有偏差甚至是反对的建议时,往往被认为是“冒犯权威”,即使他知道你是对的。
 
这一点也不用埋怨,因为选上级其实跟选父母是一样的道理,没得选,最大的差别在于,你碰到好上级的概率恐怕是碰到好父母的概率的万分之一,并不是每位上级都能宽宏大量、自我审视和批判的,所以“什么时候”适合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建议,这一点很重要。
 
列出几个不太适合提出建议的时机以供参考:
 
上级已经做出了最终决策时;
上级在集中精力解决其他大的问题时;
上级精力和情绪欠佳时;
上级正处在棘手的问题中;
上级认为他自己对情况的掌握超过其他人时;
上级处在一种自满的状态中时;
上级对你的能力持否定态度时;
上级对你的建议出现连续否定时……
 
尽量避免在以上情况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建议,而去寻找更好的时机,因为建议的采纳情况很大程度体现了职场人的价值,你必须为之努力。
 
提建议的好时机会根据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人有所不同,但有一个最根本的要诀在于:尽量在上级需要你和认可你的时候提出重要的建议,尽量在上级处在可以接受“挑战性建议”的状态时。
 

04
要点三:注重关联性

图片

也许你会说,我通过深入分析,站在公司实际情况的角度提出建议,而且时机也合适,但为什么上级还是不感兴趣呢?
 
其实,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认知:真正能吸引人的,一定是他最为关注的方面。上级在听取建议时自然也是如此,如果你提出的建议并没有触动他最为关注的地方,他会听,但不一定会引起重视。
 
你需要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将建议中提及的问题、后果、投入等因素与上级的关注点建立关联,让他意识到这个建议对其很重要。
 
经常听到这样的建议:
 
人力:XX总,我们应该做一些员工关爱计划,减少人员流失。
 
研发:XX总,研发的新技术储备要加强,我们应该增加人才引进和加大技能培训的投入。
 
销售:XX总,我们的市场影响力不足,建议增加预算做十场客户宣讲会……
 
这些建议都是对的,但为什么总是被一再搁置,或者投入打折扣呢?
 
仔细分析,这些提建议的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站在自己的专业和职能角度,不一定是上级关注的要点。要知道,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谁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上级支持,就可能形成更好的绩效成果,这无比现实。
 
如果使用“关联性”技巧,就一定要从引起上级关注的角度谈起,并且有真实的关联依据,例如:
 
人力:XX总,今年骨干员工流失5名,造成各种直接成本高达10万元,包括工作衔接成本、招聘成本、培训成本等,间接成本就更高了。为了避免这类成本重复出现,建议制定针对骨干员工的关爱计划,预计费用在6万元每年。
 
研发:XX总,我们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周期是5个月,竞争对手是3个月,我们严重落后,老产品在持续下滑,因此严重影响市场业绩,这是因为部分新技术存在短板,建议引进相关人才,对现有人员也要加强技能培训。
 
销售:XX总,我们过去都是靠销售人员拓展客户,人均每季度新增签单客户不到3家,很多客户有接触但不够深度了解,新客户签单增量不够会严重影响近年业务目标,建议采取市场手段,邀约客户参与客户交流会,利用公司平台给销售提供支持。
 
……
 
区别在哪里?
 
一定要把自己想要做的事,和决定你做事资源的人所关注的点建立起关联,让他觉得你的建议是为他好,为组织好,并且不做的后果会影响到他。
 
简单说来,就是提建议的人必须要理解上级的思维,将建议的影响性从自己转移到上级身上,但一定不能虚假杜撰。


05
小结
 图片

当然,我们也呼吁每一位上级应该掌握判断下属建议价值的能力,不要错失好的建议。
 
但本文更多是从建议者的角度来讲,如何让提出的建议能受到重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要具备“成事”的思维。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建议很宝贵,能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就一定要让它得到重视,就要让上级知道你具备足够的理解和参与度,并且把握好的提出时机。
 
最重要的是,提出建议是要获得采纳的决策和相应资源,你要懂得用上级的“语言”与其交流,让你的建议关联他的利益点,成功的概率会增加许多。
 
当你提建议不受重视时,要懂得:对的东西,不见得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此时你不能埋怨别人为什么不理解、不重视,而应该行动。
 
改变上级很难,那就先改变自己,机会总会到来。


推荐阅读

热点 | 坏账损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图片


临近年末,多数企业都陆续进行账面资产及债权债务的核查,就有企业财务碰到所谓的呆帐、死账,发现个别应收无法收回的情况,问询业务部门,表示此笔款项没有可收回的余地,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判定、如何处理呢?


一、坏账确认方法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1]325号)的第四条规定:


常见的企业坏账损失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一)宣告破产、撤销:提供破产宣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执照的证明或者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文件等有关资料;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取得法律文件的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且没有继承人的应收款项;


(三)涉诉的应收款项:已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判定、裁定其败诉的,或者虽然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


(四)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具有催收磋商记录,在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坏账损失;


 (五)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债务人在境外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未收回,且在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在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终止收款意见书,或者取得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出具的债务人逃亡、破产证明后,作为坏账损失。


企业集团内部单位互相拖欠的款项,债权人核销债权应当与债务人核销债务同等金额、同一时间进行,并签订书面协议,互相提供内部处理债权或者债务的财务资料。


二、账务处理


1.坏账准备计提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2.坏账损失确认时:

借:坏账损失

贷:坏账准备


3.结转利润时:

借:本年利润

贷:坏账损失


三、税务处理


1.坏账准备计提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在计提当期不允许扣除,所以需要在所得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增。


2.坏账损失确认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坏账损失确认当期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


四、所得税前扣除


针对坏账损失确认后,此部分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纳税人也不可大意,虽然税务局不强制要求提供相应证明性资料,但该留存备的资料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比如:应收帐款的业务合同、挂帐痕迹、款项催收函、确认坏账损失的各类前提证明资料(债务人注销通知书、破产清算公告、重组公告、失踪或死亡证明等等),为了更能证明业务的真实性、有必要时需出具一份资产坏账损失报告进行留存备查。


热点 | “私车公用”的涉税分析

图片


在实际工作中,私车公用是企业常见的业务,也是容易出现争议和误区的地方。今天小编就私车公用在个人层面和企业层面涉及的税费及要点与大家进行探讨。

私车公用是指公司股东或员工个人将自有车辆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公司与员工签订租赁合同支付租金的一种经济行为。从实际执行层面上讲,“私车公用”分为两类主体,一是个人层面,二是企业层面。

一、个人层面

首先是个人层面,个人出租自己的私人车辆给公司,涉及的税种通常包括三个税种:增值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既然出租形式要求,个人就需要就这一事项去税务局代开增值税发票。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规定: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也就是说个人出租自己的私人车辆给公司,按照个人比照小规模纳税人的原则,租金低于10万元且开具普通发票的,都是免征增值税的。

【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租赁合同,按照租金的千分之一缴纳印花税,并且印花税是签订合同的双方都要缴纳的税种。另外,根据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的公告: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比照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少缴纳印花税。

【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令第707号规定,个人租赁财产所得,应按照20%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注意:“次”是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也就是说不论是按年付钱还是按天付钱,都是以一个月的租金收入为基准计算个税。

二、企业层面

就出租业务而言,企业层面通常会涉及到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

【印花税】印花税的缴纳主体是合同双方,对于出租业务而言,企业缴纳印花税和个人是一样的,也是照租金的千分之一缴纳印花税。并且企业如果属于六税两费的优惠主体,也可以享受减免缴纳印花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由法条和政策来看,只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费用,都可以税前扣除。但是该政策在全国各地的执行口径是不同的,小编认为执行重点是:

1)私车公用要签订租赁合同,企业按市场价格支付给员工租赁费用,员工要提供租赁发票给公司;

2)车辆购置税、车辆保险费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3)如果企业要税前扣除相关的汽油费、维修费等,需要提前在合同中有约定并提供合法有效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