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让员工自我管理?

2020
08/28
作者:
中道财税

有一位朋友,他管理员工一向以严苛著称。

他性格孤傲,脾气暴躁,对待工作极其严格。手下员工如果在工作上达不到他的预期,甚至会被骂得体无完肤,无论男女。

前几年,正是凭着严苛的管理制度,从点滴积累中追求利润的实现,通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做到了近500人,拥有多个营销部门,初具规模。

他的公司,也以严苛的管理制度而闻名。甚至许多管理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一切按制度办事,任何人员没有例外。

老实说,他的成功,与他严苛的管理制度不无关系。在公司,他只关心业绩,任务成果至上。

他对员工提出的见解从不感兴趣、甚至疏远员工、与员工保持距离、对员工的生活漠不关心。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他陷入了深思。


01
只有严苛的制度,缺乏激励
公司只会越管越乱


事情是这样的:在他的公司,一直实行严格的考勤打卡制度,从老板到员工,无一例外。即使他本人忘记打卡,也要罚款。他甚至给人事部门下达了扣罚指标,一年的扣罚额度不低于5万元。

小王是他们公司的老员工,一毕业就进了公司,人很踏实,也很勤劳。最近因为业务经常加班,有次加班5个多小时,因下班忘记打卡被罚了100元。当他去找老板申请豁免时,老板对他说:“你来公司是干什么来了?以后这种事不要再来找我,我不想希望有下次,你不要挑战我的底线。”

言外之意,你来公司上班不打卡,违反公司制度,就是你的责任!

小王心里愤愤不平,对老板说:

按公司制度,我确实忘记打卡,这次罚款我心服口服。但管理公司,赏罚分明是应该的吧?

这段时间,为了公司的业务,我天天加班,周六日都没有休息,这又该怎么算?

按照劳动法规定,加班要支付工资150%的薪酬,我几乎天天加班却没见到1分钱的加班费。

如果公司做不到赏罚分明,只罚不赏,这样的管理制度合法吗?能让人心服口服吗?

他怎么也没想到,平时看上去很老实的小王,居然会顶撞他。平时习惯了居高临下的他,突然被手下员工顶撞,感觉自己在公司的权威受到挑战,当即就对小王一顿臭骂。

第二天,小王就辞职了。很多老员工也觉得公司的管理制度不仅过分严苛,还不公平,就纷纷提出了辞职,很多优秀的人才都走了。他本想以严苛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管理好员工,没想到反而越管越乱。


02
最好的管理
是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


前段时间,我们相约一块打麻将,他谈到了这件事情。

他也觉得自己的这套管理模式,确实有问题,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于是问我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喜欢被人管吗?

他没有回答,我对他说,你这种管理模式,在管理学上有个非常霸气的名称,叫“鲨鱼法则”。虽然听起来霸气,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这种“霸气”只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混乱。

他一时哑口无言,然后又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不严格管理,难道都指望员工自觉自发吗?那公司不就乱套了吗?

于是我又问了他一个问题:打麻将需要管理吗?

他一下子愣住了,不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我又继续解释到,为什么打麻将没人愿意迟到?为什么打麻将的人,从不挑环境,坐哪都能打,还都是乐呵呵的?更重要的是,在麻将桌上,为何从来没有人抱怨牌不好,只怪自己点背?

他说:“打麻将是为了赢钱,赢钱了当然高兴。”

我继续道,那为什么一桌下来,总是一个赢三个输,大家还乐此不疲呢?

我对他说,打麻将背后的哲学,就是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甚至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在麻将桌上,公平永远是第一位,所有人都不知道下一张会是什么牌,所有人对规则都心知肚明。

听完我的解释,他这才恍然大悟。最好的管理,就是激发员工的自我管理。


03
管理的最高境界
是“无为而治”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任务不是管理人而是领导人,是发现每位员工的长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予以培养,激发、释放员工的潜能。

每天盯着员工,催逼他们,是很难将员工的潜能释放出来的。只有当员工有清晰的目标认同、组织认同,甚至是对老板的认同,才愿意自动自发,全力以赴的去工作。当员工超越你的要求时,那么员工的潜能就释放了。

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记住:“要把人当人,而不是把人当成机器。”

其实,在实际管理中,很多企业家,还是用的过去的那一套管理方法。所以才会感觉管理很吃力,觉得年轻人很难管理。老一套的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再不适用于今天了。

实际上,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不管理,而是转变员工的思维,从被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是一套让员工们自觉自愿,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主动协助同事,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机制。

因为,没有什么激励,比自己激励自己更强烈;没有什么约束,比自己约束自己更牢靠;没有什么协调,比自己协调自己更高效。

人不管,机制管;自己管,管自己;管的少,管得好。

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游戏规则制定者。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需要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别人去玩,而玩的结果正是自己想要的。


04
“无为而治”的
三个前提


无为而治,是管理上的最高境界,也是很多管理者所向往的。

但企业想要达到无为而治,并不容易。无为而治,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的减少,而是一种管理思想的转变:从最开始的人治到法治,最后实现无为而治。

想要实现无为而治,领导者就要懂得职权分离。既能为下属创造一个轻松的工作环境,又能为自己减压,这样管理者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企业的未来和经营的方向。

想要达到无为而治,如果以下3个方面没有做好,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一、制度得到良好的运行

首先,公司需要有系统化、规范化的运作体系,让企业的制度规范运行,做到标准化的管理,让制度真正发挥他的规范作用。

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顺畅的管理运作体系,不仅是管理者管理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前提,也是为管理行为进入“无为”境界做好客观铺垫。

二、健全的激励机制

员工激励,是企业管理一项重要的职能。让员工从被动做事到主动做事,激励是最主要的因素,企业制定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企业可以通过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达到长效激励员工的目的。

比如,短期激励可以通过当月的绩效排名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总结激励。中期可以以季度奖励的方式,对绩效靠前的员工进行奖励。

长期激励可以通过与年终奖、晋升、旅游、股权、期权、分红等福利挂钩,让员工多劳多得,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

三、健康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共同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保持同频。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引导管理行为从“有为”到“无为”的重要桥梁,是登顶管理巅峰的必备路径。

通过引导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逐步影响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对员工形成强大的驱动力,让员工更加认同企业的管理行为,逐步将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自我实现。

无为而治,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管理。

真正的管理,不是通过严苛的管理制度,时时刻刻去监督员工,去约束员工的行为,而是建立好管理机制,让员工从被动工作转变为自动自发的去工作,这样也就实现了“无为而治”。

作者丨刘海诚
来源丨股权激励实战邦(ID:close_3260320495)


——END——


推荐阅读

热点 | 坏账损失到底应该如何处理?

图片


临近年末,多数企业都陆续进行账面资产及债权债务的核查,就有企业财务碰到所谓的呆帐、死账,发现个别应收无法收回的情况,问询业务部门,表示此笔款项没有可收回的余地,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判定、如何处理呢?


一、坏账确认方法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1]325号)的第四条规定:


常见的企业坏账损失视不同情况按照以下方法确认:


(一)宣告破产、撤销:提供破产宣告、注销工商登记或吊销执照的证明或者政府部门责令关闭的文件等有关资料;


(二)债务人死亡或者依法被宣告失踪、死亡:取得法律文件的财产或者遗产不足清偿且没有继承人的应收款项;


(三)涉诉的应收款项:已生效的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判定、裁定其败诉的,或者虽然胜诉但因无法执行被裁定终止执行的;


(四)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具有催收磋商记录,在扣除应付该债务人的各种款项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赔偿后的余额,作为坏账损失;


 (五)逾期3年的应收款项:债务人在境外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依法催收仍未收回,且在3年内没有任何业务往来的,在取得境外中介机构出具的终止收款意见书,或者取得我国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出具的债务人逃亡、破产证明后,作为坏账损失。


企业集团内部单位互相拖欠的款项,债权人核销债权应当与债务人核销债务同等金额、同一时间进行,并签订书面协议,互相提供内部处理债权或者债务的财务资料。


二、账务处理


1.坏账准备计提时: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2.坏账损失确认时:

借:坏账损失

贷:坏账准备


3.结转利润时:

借:本年利润

贷:坏账损失


三、税务处理


1.坏账准备计提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在计提当期不允许扣除,所以需要在所得税申报时进行纳税调增。


2.坏账损失确认时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坏账损失确认当期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


四、所得税前扣除


针对坏账损失确认后,此部分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纳税人也不可大意,虽然税务局不强制要求提供相应证明性资料,但该留存备的资料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比如:应收帐款的业务合同、挂帐痕迹、款项催收函、确认坏账损失的各类前提证明资料(债务人注销通知书、破产清算公告、重组公告、失踪或死亡证明等等),为了更能证明业务的真实性、有必要时需出具一份资产坏账损失报告进行留存备查。


热点 | “私车公用”的涉税分析

图片


在实际工作中,私车公用是企业常见的业务,也是容易出现争议和误区的地方。今天小编就私车公用在个人层面和企业层面涉及的税费及要点与大家进行探讨。

私车公用是指公司股东或员工个人将自有车辆用于公司的经营活动,公司与员工签订租赁合同支付租金的一种经济行为。从实际执行层面上讲,“私车公用”分为两类主体,一是个人层面,二是企业层面。

一、个人层面

首先是个人层面,个人出租自己的私人车辆给公司,涉及的税种通常包括三个税种:增值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既然出租形式要求,个人就需要就这一事项去税务局代开增值税发票。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规定: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也就是说个人出租自己的私人车辆给公司,按照个人比照小规模纳税人的原则,租金低于10万元且开具普通发票的,都是免征增值税的。

【印花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法》,租赁合同,按照租金的千分之一缴纳印花税,并且印花税是签订合同的双方都要缴纳的税种。另外,根据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的公告:对于个人而言,可以比照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少缴纳印花税。

【个人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令第707号规定,个人租赁财产所得,应按照20%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注意:“次”是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也就是说不论是按年付钱还是按天付钱,都是以一个月的租金收入为基准计算个税。

二、企业层面

就出租业务而言,企业层面通常会涉及到印花税和企业所得税。

【印花税】印花税的缴纳主体是合同双方,对于出租业务而言,企业缴纳印花税和个人是一样的,也是照租金的千分之一缴纳印花税。并且企业如果属于六税两费的优惠主体,也可以享受减免缴纳印花税的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由法条和政策来看,只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费用,都可以税前扣除。但是该政策在全国各地的执行口径是不同的,小编认为执行重点是:

1)私车公用要签订租赁合同,企业按市场价格支付给员工租赁费用,员工要提供租赁发票给公司;

2)车辆购置税、车辆保险费等不得在税前扣除;

3)如果企业要税前扣除相关的汽油费、维修费等,需要提前在合同中有约定并提供合法有效凭据。